质管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质管论坛

【质量大家谈·教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黄崇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全面推进教风建设

更新时间: 2024-03-06 08:24 浏览: 次 来源:质量管理处

教风是教师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是教师的风骨,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关键,是一所学校全体老师共同营造的从教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教师重要论断,培养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经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现阶段凤凰体育官网现状,决定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教风建设。

实践教学在人培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比达到50%,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训课程具有真实的作业场景、亲历的操作过程,相较理论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导向。如何持续强化实训课程实施基础,提升课程内涵和效能,强化实训课程教风建设无疑是关键环节,对此学院采取举措如下:

1.强化教师职业素养

实训课程具有实操性,要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任课教师不仅仅要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同时也要对标企业文化培育过硬的职业素养。将实训设备设施作为支撑理论的重要资源,发自内心地爱惜、爱护实训设备设施。勤于实操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巩固技能水平。关注台账记录,实时了解设备设施的状态状况。切实领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标准及其辩证的递进关系,将其真正落地于实训教学中。要跳出“教师”这个单一的身份设定,以职业人的心态建立自豪感,热爱专业和岗位。

2.认真树立职业形象

与理论教学一样,实训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仪表仪态。穿着上应体现职业特点,教学行为应干练利落,实操动作应娴熟连贯,于细节中彰显职业人的必备素养。教师用良好的职业形象感召学生,使学生能从教师的举手投足中感受到所折射出的职业魅力,从而对未来的职业产生向往,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3.高度重视课前准备

相比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变量,学生学情、设备状态、物料规格、甚至气候条件都会使实训操作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实训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经历,细致梳理实训操作流程和关键要点,结合以往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预先明确课程实施中的关键节点、管控重点。

4.严谨组织课程实施

教学秩序监管上不拘泥于课前考勤,过程管控是更为有效的手段:课中巡回检查、单独抽问;动态记录每名学生的任务完成度;对屡犯课堂纪律的学生增加关注;对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进行专门督导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实训全程都能感受并建立规则观念。

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实操任务本身,更要有意识地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关联,要让书本上静态的文字表述通过实践操作活起来、动起来,助推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比如电机绕制实训联系楞次定律、车床加工实训联系刀具角度。

教学方法上以言传为辅、身教为主,具体形式应生动形象。严格而非严厉、紧张而非紧迫,言谈亲和而不失威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质疑求索,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以错误的示范为前导,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模仿示范操作的基础上拓展练习;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把问题点变为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点。

课程成果达成上以思政元素为点睛之笔。实训课程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物,学生亲历其中,成果可见可测,这比语言说教更加贴近学生,更能触动学生产生价值共鸣,应以此为切入点将社会责任、人生规划、职业自豪、专业素养等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勇于探索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达到思政教育与课程实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耦合效应。

5.注重培养总结能力

实训课程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相结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但课程结束不是终点,为了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本质的提升,要明确实训总结的要求,启迪学生思维、推动学生思考,促使其建立基本的专业写作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能自主进行专业技术的积累沉淀和提级跃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育核心竞争力。

教风是教师德才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实训教学中加强教风建设,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是全体任课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也必将推动学院形成有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全面推进学院教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党委宣传部 许心如 刘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