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会】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大有作为 ——《学校人才工作报告》解读来了!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7-07 17:38 点击数量:

7月6日,学校2022年人才工作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学校人才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荟四方英才,创工程未来”,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校长张进在人才工作大会上以“齐心聚力举人才,再争潮头开新章”为题作人才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一起来看看学校人才工作有哪些亮点:

亮点一:加强党的领导 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过去五年,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紧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人才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营造爱才、育才、成才好氛围。

党管人才在学校得到全面加强,学校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持续强化党管人才,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学校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牵头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制度体系完善。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压实党委对人才政治把关的责任,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重点打造了高层次引领人才和团队,重点推进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动态配齐和素质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各方统筹协调,关心爱护人才。树立全员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推进分类管理,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好保障。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现有博士近70人、硕士近5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80人、来自行业企业教师26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5%。

现有全国技术能手、优秀教师3人,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19人;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市级教师团队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5个。

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团队举行研讨会.jpg

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团队举行研讨会

亮点二:完善体制机制 增强人才吸引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学校不断推进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坚持发展为先、人事相宜,多角度多层次完善人事制度体系,先后出台40余项人事人才工作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保障人人能成才,人人愿成才。

学校出台《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举措,坚持将师德作为人才引进、培养、考核和聘用的第一标准,不断强化师德教育。

学校采取持续强化、引育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学校出台《人才引育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了人才类型和认定标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出台《新任专任教师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紧扣青年人才到拔尖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为凤凰体育官网和发展明确了路径、目标与要求。

与此同时,学校持续强化考评激励,突出了教育教学实践评价,坚持破除“五唯”,构建灵活的收入分配体系,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葛鑫邀请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专家游青山同上思政课.jpg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葛鑫邀请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专家游青山同上思政课

亮点三:深化“三教”改革 教育教学再结硕果

“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通过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校教育教学结出丰硕成果。

本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己任,学校紧盯行业变革,动态优化调整专业,让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双主体、双特色、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定位。依托国家“双高”建设,联动企业、行业,学校打造国家级、市级、校级专业群12个;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市级骨干专业10个;专业对接重庆市十大战略新兴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现代服务业达到96.5%。

五年来,学校开创产教融合新格局。与40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与45家企业联合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培养学生3000余人;共建中兴通讯学院、新大陆物联网产业学院、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牵头成立1个国家级职教集团、3个市级职教集团。

自2018年以来,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40个,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个;学校教师在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三等奖3个,在市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奖项25个。

此外,学校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市级教学成果奖5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建成国家级课程2门,市级课程39门;获批立项国家级教改项目3个,市级各类教改项目50个。

11111.jpg学校“弘毅人才·技术能手”王海洋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

亮点四:优化创新平台 科研服务显成效

近年来,学校持续优化科研平台建设,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

学校推动刘人怀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四川新都,进一步深化了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承建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事故分析鉴定中心;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开辟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道;现代教育应用技术推广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市级“工业机器人与矿山智能装备系统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稳步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联合12家企业建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以项目形式开展实质合作。

对于引领性科研人才和团队,学校予以高度重视,重点打造。急倾斜煤层无人开采技术及装备研发团队立项重庆市英才·创新创业团队;“自动驾驶车辆协同行驶”团队立项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学校教师突破性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表彰。

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被激发,学校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目前,学校教师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144项、厅局级纵向项目203项;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624篇,出版专著18部;发表授权知识产权共2208项,其中发明专利256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5项,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7000万元,各项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创历史新高。

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梁燕指导学生专业实训.jpg

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梁燕指导学生专业实训

未来行动:规划“1234”行动路径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未来,学校将启动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实现“双高”建设目标、跨越式升格本科职业技术大学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学校提出“1234”人才建设行动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一个主基调,坚持两个并重,改革三项机制,推进四大行动。

强化一个主基调——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主基调,以不吝资源引人才、不苛形式养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工作态度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两个并重——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精心培育与开放引进并重。

改革三项机制——改革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改革人才考评机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一系列人才发展制度机制。

推进四大行动——包括推进双师提升行动、推进博士引育行动、推进引领性人才引培行动、推进人才逐梦行动。

“十四五”期间,学校还将从八个方面着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即坚持党管人才,班子成员将对口联系各二级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改革考核评价,计划出台《人才工作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力争3年内“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加强博士引培,支持鼓励在校教师攻读博士;壮大引领型人才,分梯队培养校内人才;打造“弘毅人才”逐梦团队,遴选建设3-5个教学科研团队;建好“两支”队伍,配齐建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非编教职工队伍建设,出台《非编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待遇、职务晋升等。

展望未来,学校党委书记易俊表示,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指导,深刻把握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此次人才工作大会为新起点,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奋力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供稿: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责编:冯焰勇 刘洪梅)


上一篇:【院系新闻】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举办辅导员(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下一篇:【综合新闻】学校召开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中期检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