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星故事】优秀校友付孝均:挑起培养“大国工匠”重任的90后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08-31 08:29 点击数量:


人物档案:

付孝均:1993年出生于重庆市黔江区,中共党员,2012年9月入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4年11月-2019年2月,供职于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担任建筑专业教师、竞赛指导老师;2019年3月-至今,供职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师、工程测量技能大赛指导教师。

作为90后的优秀代表,付孝均在校期间获奖无数,先后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工作短短5年多时间,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工程测量职业技能大赛,累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市级一等奖7项等等,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添彩。

付孝均接受采访

在莘莘校园与90后付孝均相遇。窗外,绿树浓荫,夏虫鸣唱,打破炎炎夏日的沉闷,让宁静的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成稳重的付孝均对采访问题的回答,不疾不徐,严谨而细密,让人差点忘了他还是没毕业几年的“90后”。教师生涯的历练,褪去了他曾经的羞涩,言谈举止中充满对自己职业的挚爱和自信。

“感谢母校的老师们还挂念着我。”付孝均谦虚地表示,与母校老师对社会的贡献相比,自己还差得很远,希望更努力地工作,为学弟学妹们做出表率。

榜样激励做好大学三年规划

回想当初,与母校结缘,对于付孝均来说其实有些偶然。当时家里的一位亲戚向他推荐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测绘专业,“就业不愁,收入不错。”冲着这两点,付孝均填报了志愿。

入学第一个月,付孝均就被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触动了。

那一次是学校组织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付孝均在会上见到了不少优秀学长。还收到学校编撰的一本优秀学生事迹手册,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少先进事迹,好些学长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入校起点也不高,但凭借刻苦努力一样获得奖学金、技能大赛奖牌,改变了自己命运。这些榜样对于他是一次很大的激励,也从那一天起,付孝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付孝均在校期间里刻苦攻读,表现优异,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学校荣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并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等众多荣誉称号。他还通过竞选当选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现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组织策划活动,资料整理搜集,团队管理合作,样样工作完成出色,对他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很大的锻炼。

遇见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的幸福。而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付孝均遇到的是一群好老师。

辅导员李冰杭,她总是喜欢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循循善诱,如沐春风。团总支书记周瑾老师在学生会工作以及日常的学习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专业课教《地形测量》的贺英魁老师,对学生要求细致严格,会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填报测绘数据,都要求学生用标准的工程字体记录,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中付孝均和同学受益匪浅。教《GPS测量技术》的邓军老师,表情严肃,看上去不好接近,但其实非常和蔼,平易近人,对测量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方法影响他至今。《工程测量》任课教师赵和明的课最幽默,他喜欢把工程实践案例,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印象深刻……这一大批好老师对付孝均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亲历搬迁学院跨越发展的见证者

2012年入校的付孝均,有幸成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搬迁建设、跨越发展的见证者。这一年,江津新校区全面开工建设,到2014年5月,新校区学生1—7号公寓及食堂、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运动场等建筑配套基本完成。同年6月,学院整体搬迁至江津新校区。

2014年,付孝均和同学作为第一批学生进入新校区学习、生活。

江津新校区与上桥老校区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江津新校区占地逾千亩,可同时容纳1.8万余名学生在校就读。各种学习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其中计算机用户接入规模达5000余台,全院多媒体教室达到100余个,初步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平台;学校图书馆更是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藏纸质图书一百万余册,建有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提供各种视频、课件、虚拟实训等内容。

2012年—2014年付孝均入读期间,也是学院专业建设跨越发展的两年。

2012年,学院开设44个高职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014年又新增2个新专业,全校高职专科专业数增至50个。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学院有47个专业与重庆地方产业紧密对接,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吻合度高达95.92%。在原有传统的煤炭特色专业之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0个专业成为重庆市骨干专业。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学院已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

除了硬件环境、教学质量的跨越发展,让付孝均最感到舒心的是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期会组织与师生的座谈交流,了解教学情况,日常生活状况,无论多小的事,都会放在心上,及时做出回应。

付孝均还记得新校区当时配套设施,还处于边建设边完善过程中。校领导主动搜集学生对新校区工作的意见。有一次,有位同学在会上反映,提到学生宿舍某处通行道路狭窄,由于人流量大,进出经常出现人群拥堵,出行不便。在场校领导认真记录学生意见,第二周就安排施工队伍进行了道路拓宽。

这件小事,尽管毕业多年付孝均都还清楚记得,他觉得正是良好的教风、学风助推母校不断进步,持续创造新的辉煌。

百炼成钢 全国大赛大放异彩

“技能成就梦想、大赛点亮人生”在母校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现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技能之星荣誉墙上的一句话,一直给付孝均留下深刻印象,从见到那一刻起付孝均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014年3月初,付孝均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重庆市技能大赛的选拔、训练,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训练是艰苦的,也是枯燥的。每天7点不到起床,他和三位队员,就要开始半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一次围着运动场要跑上10圈。早餐后就开始训练,每人背上10多斤的测绘器材,在户外进行反复奔跑、测量、计算、绘图,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特别是炎炎夏日,一圈2km的水准路线跑下来后往往衣服连同裤子都被汗水打湿透了,手和脚更是经常被测绳划出口子。枯燥的训练日复一日,有时候为追求那0.01分的提高,就要付出很多,对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每逢大家坚持不下去时,指导老师冯大福、邓军、李建就会不失时机地为大家鼓劲,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精神压力。

历经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重复的操作和练习,2014年6月15日,付孝均和团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比赛。第一个项目,付孝均就发生了意外,右手食指测量过程中被测绳上的铁片划破,赛后缝合了四针;第二天比赛,在整个右手手掌都出现了浮肿的情况下,在每一个动作都很困难的情况,付孝均奋力拼搏,和团队默契配合,最终在高职组“测绘”赛项竞赛中荣获了“二等水准测量”一等奖、“工程施工放样”一等奖和“1:500数字测图”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甘为人梯 为测绘事业输送人才“后备军”

2014年11月,捧着沉甸甸的国赛一等奖荣誉证书,付孝均谢绝了众多大型企业丰厚待遇的邀请,选择了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担任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和竞赛指导。用了5年时间,从无到有,克服各种困难,付孝均创造奇迹,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荣誉;2019年3月,付孝均又被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聘任,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高职组)赛项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荣誉。

甘为人师的付孝均,至今不忘恩师的教诲,念念不忘母校的发展和学弟学妹的成长。他期望母校能越办越好,学弟学妹们能珍惜今天优质的学习环境,勤学习、勤动手,坚持不懈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力发扬老一辈工程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乌金精神”,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奋斗才能迎接未来,今天的付孝均并没有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目前,付孝均已成为新一届“工程测量”队的带队老师,继续马不停蹄地带领着团队成员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中,为新一轮国赛而备战。作为重庆工程职院90后优秀校友代表,付孝均将继续坚守初心,去培育更多优秀学子,为测绘事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供稿:党委宣传部/责编:冯焰勇 刘洪梅)


附件1:付孝均
上一篇:【综合新闻】我校开展新学期安全大检查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下一篇:【综合新闻】学生分批错峰返校 新学期如期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