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星故事】技能大师徐皓: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06-11 19:37 点击数量:

2020年5月18日,于赵伟承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顺利通过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复试,短短3年多时间,实现从专科生到研究生的华丽蜕变。

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学习期间,赵伟承不仅通过专衔本取得本科学历,还在毕业后第二年顺利考上研究生,并收获两份国家专利证书,甚至有望拿下国际发明专利……一份份骄人成绩的背后,是赵伟承超乎常人的努力,也与指导老师徐皓的付出密不可分。

徐皓老师和赵伟承合影(受访者供图)

专业引领+精神鼓励

助力学生完美“逆袭”

徐皓与赵伟承的师生情缘,始于毕业设计指导。赵伟承在设计中展现出的探索、创新精神,给徐皓留下深刻印象。课后,徐皓常找些工业设计典型案例给赵伟承学习,不断激发他对创新研发的兴趣,并注重从语言上给予赵伟承鼓励。

“第一次申请国家专利,心里特别没底,一路走来,徐老师的帮助与鼓励,给予我很大动力。”今年3月和5月,赵伟承分别收到两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2019305574909)“机器人夹具”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9217130602)“一种自锁型机器人夹具”。

正是这两份沉甸甸的国家专利证书,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佐证材料,助力赵伟承在研究生复试结束的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导师的电话,成功被重庆交通大学录取。

值得一提的是,由徐皓指导的国际发明专利“A Self-locking Robot Clamp”,已通过前期国家审核阶段,进入最后的国外提审阶段,未来可期。

在“榜样”的引领下,同学们也更加注重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动手、去分析、去归纳。目前,徐皓指导的机器人171贺家顺、机电183罗瑞、机电192胡怀元等同学申报的《一种工业塑料元件螺母机械定位压铆装置》《一种手动夹爪》《一种平行夹爪装置》《一种增压沐浴装置》4个专利,正处在实质审查阶段。

在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自主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正逐步形成。

徐皓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双师型”优势加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

在课堂教学中,徐皓的讲授总是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注重分析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差异与特长分类,实施因材施教。

徐皓还充分发挥自身“双师”技能型人才优势,凭借17年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岗位阅历,轻说教,重体验,将理论知识点与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群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也将“工匠精神”和“乌金精神”贯穿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兴趣,由原先的让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不断显现。

徐皓坦言,从工程师转型做教师,工作性质不一样,但行业的内涵没变,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没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刻苦钻研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从最初的产品工程师到“人类灵魂”工程师,徐皓虽然放弃了企业丰厚的薪酬,但收获了教书育人的快乐与成就感。他说,每当亲眼见证自己指导的学生,从技能到创新思维的点滴进步,就无比欣慰,“孩子们那么努力和优秀,我更应以身作则,努力奋斗,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服务于国家建设。”徐皓说。

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徐皓(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徐皓,1979年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获国际项目经理C级资质认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国锻压协会专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评委专家,重庆市江津区应急管理专家,安庆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庆市职业能力专家库专家,e-works特约撰稿人。


(供稿:党委宣传部/责编:冯焰勇 刘洪梅)

上一篇:【综合新闻】我校举行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
下一篇:【喜报】我校喜获全国高校BIM应用毕业设计“品茗杯”大赛(中高职组)三等奖